特邀嘉宾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邀请以下人员作为主题演讲者参加会议。 如果您有兴趣在会议上做演讲或有其他人推荐,请通过http://www.iced.ac.cn/2020/cn/registration/ 注册会议。
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对环境与气候的监测
Panuganti China Sattilingam Devara
Panuganti China Sattilingam Devara教授是印度大气科学家和物理学家,有37年的大气科学和研究经验,现任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IITM)的科学顾问,印度气溶胶科学技术协会(IASTA)的主席,阿米提海洋与大气科学与技术中心(Amity COAST)的领头人。主要从事激光雷达(光雷达)技术、无线电和光学遥感、气候学,大气气溶胶和气候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他是该国建立激光雷达术应用的先驱,撰写了大约585篇研究论文。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主编以及Advances in Meteor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多个期刊的编委。

优化抽样分析准确评估土壤的污染和风险

周俊良
周俊良教授从事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研究。于1988年和1991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环境技术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威尔士大学,苏塞克斯大学等研究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工作20多年。2014年加盟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担任土木和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环境工程教授。担任欧盟、英国研究委员会、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技部973、千人计划等评审专家。曾获得欧盟、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英国皇家学会、基金委等多项基金,重点研究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污染控制。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

 基于工程研究的灾害模型建立

Darren Chian Siau Chen
蒋宵证博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助理教授,其研究的核心领域包括地震工程和填海。在地震工程领域当中,他着力专研于地底结构的损害与脆弱性进而由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他曾在英国工程与物理研究理事会(EPSRC)的资助下,分别于2009年到印尼巴东,2011年到日本东北及2016年到厄瓜多穆伊斯内进行震后侦查工作。蒋教授也极力于研发废物利用与再循环。他与地方政府代理机构合作研究项目,将地底工程项目和海底疏浚所产生的废弃和受污染土壤再循环作为填海原料,以减低成本、加强土地利用值、减少废物抛弃与克服原料短缺等的问题。蒋教授被国际土力与岩土工程学会(即国际土协,ISSMGE)选为国际技术理事会会员。他也是新加坡标新局的技术委员,负责监督与专为新加坡岩土工程惯例提供咨询。目前他是新加坡岩土学会最年轻的副主席。蒋教授曾在多次国际会议中担任特邀演讲人和出席新闻媒体专题访问。他于2016年获选为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创业(MIT TR35)亚洲最佳10名年轻创新人士之一。

空间大数据与灾害管理

杨昆
杨昆,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1月至今在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任教授、院长。现任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地理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遥感学报》编委、《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编委、中国GIS协会理事及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地球科学专业科技奖励评审委员、第四届昆明市科学技术顾问团顾问、云南省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协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公安部示范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社发重大专项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技项目20余项;累计出版专著5部;在SCI期刊、《水利学报》、《中国工程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环境工程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2篇。在“天空地一体化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透水表面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流行病传播的时空过程模拟及地理环境影响”、“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与决策支持”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土壤有机质和功能的退化与再利用

Yakov Kuzyakov
Yakov Kuzyakov教授是国际著名生物地学专家,中科院外籍特聘研究员(2010,2013)、国家高端外国专家(2014,2015),俄罗斯普希诺土壤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Puschino, Russia)教授、获得德国最高级别教授(W3)资格。他一直致力于土壤植物-土壤-大气中碳、氮的转化和迁移,尤其在激发效应和根-土界面碳氮根际过程方面有杰出成就。负责30多个研究项目的研究,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超过15篇为ESI的高被引论文(前1%的引用),其中2篇为热点论文(前0.1%的引文)。论文总他引数超过4100次,H指数43,入选“Thomson Reuters”的“Highly Cited Researcher”。现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责任主编;Plant and Soil 顾问编辑;Global Change Biology,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期刊编委。曾任德国环境研究委员会、国际科学基金、德国自然科学基金(Deutsche)、欧盟科学基金等生态系统项目的审议委员。
相关阅读:http://www.uni-goettingen.de/en/212970.html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管祖光
管祖光博士是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和现任CEO(2015年9月至今),浙江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双博士,因其在环保领域的突出成绩而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在创建泛测环境之前,曾受聘于世界顶级的大气研究机构,挪威Andoya空间中心(2010-2012),主要研究激光雷达等探空技术对北极地区中高层大气的观测,并已在挪威获得终身科学家职位,担任研发项目负责人。他是“基于激光多波长多角度散射技术的颗粒物微型传感器”项目的首席科学家(PI)。2012年入选河北省“百人计划”,作为省级特聘专家回国并全职加入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2015),任首席科学家兼总裁研发助理、研发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公司技术和产品开发工作,同时他还兼任河北省环境监测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中国山洪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李昌志
李昌志博士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中国水利专家,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洪水管理、溃坝洪水、洪水风险图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软件平台研发,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主持省级、国家级项目十几项,2008年获“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铜奖”;2014年,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特等奖”。

如何发表ESI热点论文及高被引论文?

万跃华
万跃华教授是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主任,有着多年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经验,对于信息资源在科研中开发与利用有着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申请国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撰写、发表SCI论文的经验。现任Thomson Reuters高级顾问、Elsevier Scopus内容甄选委员,同时还担任国内外多种刊物的审稿人。出版图书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ISTP论文30多篇,承担与参与2项国家基金、2项浙江省基金和2项浙江省社科规划,曾被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40多所高校邀请做论文投稿与课题申请报告。
相关阅读:http://blog.sciencenet.cn/u/wanyuehua
 
可吸入颗粒物或PM2.5颗粒浓度的测量方法及用于粉尘分离的评估

Wilhelm Höflinger
Wilhelm Höflinger教授是维也纳技术大学(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化学工程研究所的著名教授,是机械过程工程和清洁空气技术部门和机械分离技术和颗粒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他现在已经退休。截止到目前,他在颗粒技术,固液过滤和粉尘/气溶胶分离领域的科学会议上发表了大约290篇科学出版物和236篇简报。他也是世界过滤组织主席及2012年澳大利亚第十一届世界过滤大会主席。在过去的23年间,他还担任了其他五个环境方面国际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和科技委员会主席。

多项环保部百强技术在中国修复市场的应用

单晖峰
单晖峰 (博士,美国职业工程师)毕业于美国Clemson大学,精通场地及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的设计,实施。单博士在博士毕业前就被美国第一大环境咨询公司 – CH2M HILL战略聘用。供职CH2M HILL四年期间,单博士作为主要工程师或核心技术专家参与多项北美,南美及欧州的场地/地下水修复项目。2013年3月上任美国FMC 环境解决方案部(现PeroxyChem LLC 环境部)东亚区技术总监,2016年出任中美合资北京宜为凯姆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技术及工程, 致力于将世界最先进环境修复产品和技术引入中国修复市场, 实现本土化应用。北京宜为凯姆至今已经成功将共八项已本土化的源于美国PeroxyChem的国际领先化学、生物修复技术,及源于美国 TerraTherm 公司的原位热脱附技术纳入中国环保部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或百强技术目录,作为技术服务商参与多项国内“第一”的修复工程,已获授权及申请多项环境修复领域的国家专利,已成长为国内顶级的解决方案、综合技术服务商,在业内享有盛誉。单博士亦荣获北京市“海聚人才”及北京市大兴区“新创工程”领军人才殊荣。
 
水稻生长过程ORYZA模型的全球敏感性分析

罗玉峰
罗玉峰,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水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智慧灌溉平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课题1项及其它项目16项,参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项目、“973计划”项目、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水利部“948”项目等2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35篇、EI论文16篇;出版专著、教材各1部;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2008年度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最佳论文奖,2008年度澳大利亚奋进奖(Endeavour Awards),2012年度国际稻田水环境协会(PAWEES)丸山奖。


重要日期

截稿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报道日期:
2020年10月25日
会议日期:
2020年10月26日

联系我们

会务邮箱:
icedinf@163.com
大会网站:
www.iced.ac.cn
咨询电话:
19139855788(微信同号)
咨询QQ:
2193740025

合作单位